自从1995年MSC的第一篇临床研究文章发表以来,已经发表了至少167篇MSC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文章。本文重点汇总和分析MSC的临床研究的现状。
温馨提示:
①临床研究文章来源于pubmed和clinicaltrials;
②只分析临床研究中是用“mesenchymal stem cells”或“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”的文章,不采用骨髓或脐带“单个核细胞(mononuclear cells,MNC)”的文章;
③多中心的文章,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给与统计分析。
间充质干细胞(MSC)于1995年首次在人类患者中作为细胞药物进行测试,自体骨髓MSC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后,用于血液肿瘤恢复期的患者,患者贫血状态改善明显[1]。这个研究小组随后试图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MSC,以期代替骨髓来源;结果发现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患者,均不能从骨髓以外的血液中分离培养出MSC[2]。有意思的是,MSC第二篇临床研究的文章发表于2000年,配合预先收集的外周血造血祖细胞,能快速促进乳腺癌化疗后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,包括患者的中性粒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,机理在于MSC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[3]。这两项临床研究都离不开大名鼎鼎的Arnold I. Caplan教授,“间充质干细胞”的命名者。
在干细胞大家族中,MSC已经成为全球临床研究最多的实验性细胞类型,虽然至今未获美国的干细胞药物上市许可,但是加拿大、日本、韩国和最近的欧盟(2018年3月)已经批准MSC作为药品有条件上市,甚至英国和欧盟已经把MSC作为治疗难治性GVHD的二线药物写入指南[4,5]。
至今为止,目前检索到至少167篇MSC的临床研究文章(见下图)。1995-2010年,每年发表的文章都是个位数。2011年后,MSC的临床文章进入快速增长期。2017-2018年为爆发期,这2年共发表至少62篇(2018年还没结束)。另外,检索到已经有一篇安排在2019年发表。
虽然检索到167篇临床研究文章,但不代表167个临床研究的项目,因为1个临床研究项目能发表多篇文章,比如在第一篇的基础上,改变纳入的病人数,或者延长观察时间,或者评价其他方面等等,均可以产生第二篇文章。例子见下图的情况。另外,依然可能存在遗漏一些MSC临床研究的文章,所以,不用太纠结于具体的数字。
MSC临床研究文章的作者单位分布在31个国家(见下图)。毫无意外,中国34篇碾压其他国家,独占鳌头;美国27篇和韩国25篇紧随其后。
我国的MSC临床研究起步晚于美国,前10年也是零星发表,但是最近5年的发展势头良好(见下图)。如果统计分析国内发表的中文文章,那么我国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更是一片火热和欣欣向荣。
虽然相对于美国和我国,韩国起步晚,临床文章数量略少,但是韩国已经批准了3个间充质干细胞药物上市,适应症分为急性心梗、软骨再生和克隆氏病并发肠瘘。
MSC的三大来源(骨髓、脂肪、脐带)均有涉及。骨髓来源明显占绝多数,总共有114篇。脂肪来源和脐带来源差不多,分别为23篇和19篇。
还有2篇来源于肽肝,即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大学领衔、联合台湾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,从2个肽肝中分离出MSC,然后给与体外培养扩增,再用来治疗2名来自新加坡和瑞典的成骨发育不全婴儿(脆骨症,3期)[6,7]。这项临床研究的疗效还是比较满意的,只是非得从胎儿的肽肝中获取MSC??
MSC临床研究的适应症的选择,遵从MSC的功能特性,主要是免疫抑制(消炎)和促进血管组织再生,所以免疫性疾病的应用最为广泛。其次为骨和关节方面的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脑和神经疾病等(见下图)。
其中,MSC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文章归为造血系统疾病,而MSC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则归为免疫疾病。克隆氏病(Crohn’s Disease)虽然定位于消化道,但是病理机制属于异常免疫反应,也归为免疫疾病。如果是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出现手指皮肤溃疡,MSC治疗主要针对手指皮肤溃疡,那么这篇文章纳入皮肤疾病范围。诸如此类。
在目前检索到的MSC临床研究中,MSC治疗的人数在4千多人。年龄最小的,不是几个月大的婴儿,而是孕32周的胎儿。意不意外?惊不惊喜?就是前面所说的用肽肝来源的MSC治疗婴儿成骨发育不全症,B超引导下的子宫内注射。
也有出生后24-30周的婴儿,是韩国开展的脐血来源MSC治疗分娩过程出血的脑室内出血[8]。年龄最大的是95岁,加入MSC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(agingfrailty)的临床研究[9]。还有一个MSC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出现90岁患者[10]。
看来,在MSC面前,年龄不是问题。
自从1995年MSC的第一篇临床研究文章发表以来,已经发表了至少167篇MSC临床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文章。本文重点汇总和分析MSC的临床研究的现状。
温馨提示:
①临床研究文章来源于pubmed和clinicaltrials;
②只分析临床研究中是用“mesenchymal stem cells”或“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”的文章,不采用骨髓或脐带“单个核细胞(mononuclear cells,MNC)”的文章;
③多中心的文章,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给与统计分析。
间充质干细胞(MSC)于1995年首次在人类患者中作为细胞药物进行测试,自体骨髓MSC经过体外培养扩增后,用于血液肿瘤恢复期的患者,患者贫血状态改善明显[1]。这个研究小组随后试图从外周血中分离培养出MSC,以期代替骨髓来源;结果发现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患者,均不能从骨髓以外的血液中分离培养出MSC[2]。有意思的是,MSC第二篇临床研究的文章发表于2000年,配合预先收集的外周血造血祖细胞,能快速促进乳腺癌化疗后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,包括患者的中性粒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,机理在于MSC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[3]。这两项临床研究都离不开大名鼎鼎的Arnold I. Caplan教授,“间充质干细胞”的命名者。
在干细胞大家族中,MSC已经成为全球临床研究最多的实验性细胞类型,虽然至今未获美国的干细胞药物上市许可,但是加拿大、日本、韩国和最近的欧盟(2018年3月)已经批准MSC作为药品有条件上市,甚至英国和欧盟已经把MSC作为治疗难治性GVHD的二线药物写入指南[4,5]。
至今为止,目前检索到至少167篇MSC的临床研究文章(见下图)。1995-2010年,每年发表的文章都是个位数。2011年后,MSC的临床文章进入快速增长期。2017-2018年为爆发期,这2年共发表至少62篇(2018年还没结束)。另外,检索到已经有一篇安排在2019年发表。
虽然检索到167篇临床研究文章,但不代表167个临床研究的项目,因为1个临床研究项目能发表多篇文章,比如在第一篇的基础上,改变纳入的病人数,或者延长观察时间,或者评价其他方面等等,均可以产生第二篇文章。例子见下图的情况。另外,依然可能存在遗漏一些MSC临床研究的文章,所以,不用太纠结于具体的数字。
MSC临床研究文章的作者单位分布在31个国家(见下图)。毫无意外,中国34篇碾压其他国家,独占鳌头;美国27篇和韩国25篇紧随其后。
我国的MSC临床研究起步晚于美国,前10年也是零星发表,但是最近5年的发展势头良好(见下图)。如果统计分析国内发表的中文文章,那么我国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更是一片火热和欣欣向荣。
虽然相对于美国和我国,韩国起步晚,临床文章数量略少,但是韩国已经批准了3个间充质干细胞药物上市,适应症分为急性心梗、软骨再生和克隆氏病并发肠瘘。
MSC的三大来源(骨髓、脂肪、脐带)均有涉及。骨髓来源明显占绝多数,总共有114篇。脂肪来源和脐带来源差不多,分别为23篇和19篇。
还有2篇来源于肽肝,即瑞典的卡罗林斯卡大学领衔、联合台湾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,从2个肽肝中分离出MSC,然后给与体外培养扩增,再用来治疗2名来自新加坡和瑞典的成骨发育不全婴儿(脆骨症,3期)[6,7]。这项临床研究的疗效还是比较满意的,只是非得从胎儿的肽肝中获取MSC??
MSC临床研究的适应症的选择,遵从MSC的功能特性,主要是免疫抑制(消炎)和促进血管组织再生,所以免疫性疾病的应用最为广泛。其次为骨和关节方面的疾病、心血管疾病、脑和神经疾病等(见下图)。
其中,MSC和造血干细胞共移植的文章归为造血系统疾病,而MSC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则归为免疫疾病。克隆氏病(Crohn’s Disease)虽然定位于消化道,但是病理机制属于异常免疫反应,也归为免疫疾病。如果是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出现手指皮肤溃疡,MSC治疗主要针对手指皮肤溃疡,那么这篇文章纳入皮肤疾病范围。诸如此类。
在目前检索到的MSC临床研究中,MSC治疗的人数在4千多人。年龄最小的,不是几个月大的婴儿,而是孕32周的胎儿。意不意外?惊不惊喜?就是前面所说的用肽肝来源的MSC治疗婴儿成骨发育不全症,B超引导下的子宫内注射。
也有出生后24-30周的婴儿,是韩国开展的脐血来源MSC治疗分娩过程出血的脑室内出血[8]。年龄最大的是95岁,加入MSC治疗老年衰弱综合征(agingfrailty)的临床研究[9]。还有一个MSC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出现90岁患者[10]。
看来,在MSC面前,年龄不是问题。